免责声明:本文必定有包含了我的一些许多偏见。
作为一个自封的读书人,我曾经为初学者做了好多次书单,有一本书我一直会列入,但常常被忽略,这就是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。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如何阅读一本书,又伙同时光中把我从一个杠精少年,变成了通情达理的大叔。
这几年我十分喜欢刘勃老师,他在微博里经常分享一些写作和阅读的收获,通过写作,能够在读书时更好的揣摩作者的想法。这一点在刘勃老师的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,透过《论语》等作品,《匏瓜》中展现了一个鲜活的孔子形象。虽然我不是个作家,但是当我写文章、或编辑比较长的微信消息时,会不由自主的思考许多细微的问题。例如这里应该分段,因为我想一个段落表达一个意思;这里应该是句号,因为后面这部分文字是另一个主题了;这一句有太长的名词解释,放到正文里让主题变得模糊,应该放到最后去说明,或者加个括号。
这些写作的思考自然而然的影响了我阅读的思维方式。我会很郑重的认为我所阅读的作者对我也是真诚的,他有很认真的思考传递信息的这些段落、文字和标点符号。如果理解中出现困难,考虑到作者和我在这个文字中的投入,大概率还是我没有做到位。更加熟练后,也许会更进一步,能够预判作者的局限性。例如,也许作者忘了告诉我,我需要先学会什么;也许作者不知道中国访问这个网站有障碍,等等等。这些细枝末节的考虑,会让阅读过程更加高效。但是这有一个问题,如果作者并不真诚呢?或者即使作者是真诚的,他的能力可以实现良好的表达吗?
对于读者来说,可能要面临这两难的选择。继续坚持,可能也不会有结果,白白浪费时间;选择放弃,又担心自己努力的不够,倒在了黎明前。其实,我们人类做任何事情都可能面对这样的困境。曾经看过一部电影,里面有个非常普通的人这样祷告:
God,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,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,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.
对应中文是:
上帝请赐予我平静, 让我接受不能改变的事, 赐予我勇气,去改变能改变的事, 并赐予我智慧,来分辨这两者。
第一次见到这个祈祷文时,我的内心是震惊的。我多年“发现”的知识,不过是欧美人耳熟能详的一个祈祷文罢了,即 Serenity Prayer。那怎么能得到这智慧呢?按照基督教的说法,智慧只可能是来自上帝。多么微妙的答案,回答了又好像没有回答。但至少,我们学到:
- 有些事情可以改变,有的事情无能为力,我们有选择的机会
- 如果决定改变,则需要坚定勇气
- 如果只能接受,则应当保持平静
- 相信自己做出的选择,因为这来自上帝赐予的智慧
普遍的选择问题,我们几乎不能有什么方法可以参考,选择往往取决于人各自的认知。但对于通过学习获取知识这个事情,我觉得还是有几个方法可以作为判断的依据。
首先,要看信息的作者。一个炫目的光环,会改变人的判断,当你进入一个未知的领域,可能只能以名声作为判断依据。一旦熟悉某个领域,就应该确定哪些作者是可以信赖的,可以认真对待的。就像我看电影,一定是会看导演,一旦感觉某个导演一直愚弄我,我就会将其打入黑名单,以后不会再看他的作品。
然后要看信息的渠道。比如一个英文为关键词的 Google 搜索结果,其质量远远超过一个关键字为中文的百度搜索结果。一个 stackoverflow 的优质回答,肯定要优于 CSDN 上的某个博主的博文。
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媒介。如果一个知识,可以一个百度搜索就能说清楚,那肯定没有人会去写一本书。反过来说,某个知识被写成一本书,作者肯定是认为自己可以更系统地全面的去讲解这个知识,肯定会比一篇文章更系统,也会比一个文档更全面。于其每次都去百度,不如系统的学习一下。当然,事情并不绝对,但是有一点是很明确的,靠搜索东拼西凑,是很难系统的学好一门知识的。
虽然隔了 2000 多年,但我现在确实有点孔子的感受。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,书可能不是书,文章不是文章,搜索引擎不是搜索引擎,多少新人还是茫然无知。虽然我这是中文文章,但大家能用英文就用英文吧,没办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