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想安静的学好 Kubernetes,怎么就开始弄平台工程了?

只想安静的学好 Kubernetes,怎么就开始弄平台工程了?

聊一下 IT 行业的发展和自己的一些体会。

专注的产品专家

作为一个经历复杂的中间件产品专家,综合能力给我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。例如开发经验可以让我更好的和开发沟通,测试经验让我在诊断问题时可以考虑许多极端情况。但是这个工作本身其实还是比较单纯的,在 IBM 800 学习时,周围有不少同事就是没有研发经验的技术专家。他们大多有不错的教育背景,一毕业就学习软件产品,经过专业的训练,成为了一个优秀的产品专家。当时我的 Mentor 是一位非常专业的姐姐,每次接到问题都可以非常快速的反馈答案,而我很多时候都需要采取延迟策略,先接问题后反馈,因为确实不如她熟练。不过,当时我的 mentor 在一些与开发有关的复杂问题上也会找我讨论,我也觉得很开心。

可能是过去的软件本身就比较简单,亦或者是传统的软件厂商利用原厂优势刻意制造的一种“生态”,这种软件加服务的模式被业界所认可。原厂慢慢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产品,逐渐将利润较低的“服务”转给了其他合作伙伴。大量公司和人曾经也依然在这个生态中运转。

不过,随着业务压力越来越大,以及开源文化的发展,解决各类特定业务问题的开源中间件逐渐走向了舞台,这些软件将精力放在了解决问题上,与开发更加紧密,而且往往缺乏商业软件的包装,例如普遍缺乏精致的诊断工具和文档。也确实可能不需要这些,毕竟代码已经在这里了,有什么问题你不能自己解决?传统产品专家遇到了新挑战,或者说传统的软件服务的模式受到了挑战。此时,对一个产品最熟悉的专家可能是能改源代码的开发高手,或者是在自己的工作中有过大量实践的人。原先的产品专家失去了来自原厂的信息差优势,又缺乏足够多足够复杂的实践机会,所以想重新成为某个产品的专家,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。现实也是如此,做传统软件技术支持的专家,现在能比较好的转型到开源产品的,大多数本来就是开发出身,有比较强的动手能力。

说到 Kubernetes,问题更加复杂。首先,Kubernetes 可以看做是基础设施,所谓基础设施,就是一旦决定就不好改的东西,自然要考虑的更多,kubernetes 及其组件的复杂性,也决定了做出决策的困难性。第二,Kubernetes 是一个平台,但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,还在按照传统的模式使用 Kubernetes,完全没有释放 Kubernetes 的能力。Kubernetes 已经改变了开发和运维的关系,工作方式必须有所改变,这里暂且放下,后面会详细介绍。

DevOps 崛起

过去几年研发领域中的流行词一定会包括 DevOps 。每一种思想的产生,都不能离开其历史背景,显然 DevOps 也是如此。在软件开发早期阶段,或者许多初创公司,开发和运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。技术发展到了一定阶段,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,开发和运维变成了两个界限分明的工作。此时,随着交付的压力越来越大,界限分明的弊端显现,于是 DevOps 崛起,力图解决此问题。

如前所述,对于新兴的组织,采用 DevOps 的是没有任何负担的,因为根本还没有区分开发和运维。许多组织本身就是从一个开发者的应用开始的,所以 DevOps 天然的就是由开发主导的一种工作模式。

但对于已经建立起了开发和运维界限的企业,想要推行 DevOps ,无疑需要打破这种界限。但是,如康威定律所描述的,组织架构已经和开发运维架构匹配了,这种改变太难了。

DevOps 陨落?

所以,我们看到了许多怪异的现象。一方面,所有的人都在谈论 DevOps,新兴的企业自不必说,许多老套的企业也开始反复的提起 DevOps,可是实践中的 DevOps 支离破碎,也许个别项目获得了成功,但整个组织并没有发生特别大的变化。

几年之前,我还在 IBM ,也感受到了一种变化。一方面,我能体会到 IBM 有人早就看到了未来,当时学了很多内部课程,既有理论,也有实践,直到现在还很受用。但另一方面,不知道是哪方面的原因,我看不到客户的改变,或者说客户并不想和 IBM 一起改变,也可能是我当时的团队并不知道怎么改变,或者不想改变。

于是,我到了一家新兴的企业,期望有机会施展我所学到的东西。这家公司表面上是一个非常好的试验田。第一,这家公司利润不错,正处于成长期,所以有能力去尝试。第二,这家公司还是以开发主导的运维过程,与 DevOps 相同。第三,尽管存在所谓的 SRE 部门,但完全谈不上专业性,很被动,有很大的成长空间。虽然实际过程还有些波折,但我还是带领一个小团队,找到了一个能够紧密配合的研发团队,对应用进行了 Kubernetes 改造,设计了一个让开发很轻松的 CI/CD 过程,达到了 DevOps 的效果。

而此时,其他开发团队,也就是那些开发人员主导研发过程的团队,依然采用落后的模式。这种情况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开发人员对 Kubernetes 等产品认识的不足。当然,这种不足也是正常的,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有限,并不是每个组织都有那种解决所有问题的天才程序员,DevOps 依然需要分工,需要专业人员。

平台来了

许多组织还没来得及全面转向 DevOps ,结果就要回到老路吗?世界上有不少东西,会让人感到似曾相识,但其实已经发生了微妙的改变。经过 DevOps 洗礼过的运维开发者关系,发生了怎样的变化?

“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”,与上一次相比,许多东西都变了。交付速度的要求更高了,微服务让运维更复杂,Kubernetes 又简化了运维,CI/CD 将开发和运维串联了起来,我们应该有不一样的做法。

如前所述,在上家公司完成第一个项目的 DevOps 改造后,我发现了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平台,还有许多最佳实践,很自然,我想将这种先进的生产力发扬光大。我们也发现,这个平台的“门槛”可能高了,每个开发者都需要了解一些 Kubernetes 的基本概念,需要了解 Jenkins ,也要对这个过程有清晰的认识,所以也才能在各个管理界面正确的切换。

因此,也许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开发者平台。如果说以前开发和运维是通过工单来关联的,那么新时代将会是通过平台来沟通。这里借用一下 ThoughtWorks 的一张图

这个图是按照 DevOps 的术语画的,但其实也有许多不同的表达方法。如果从传统运维改造的角度,可以认为是将原来的运维团队分成两部分,一部分构建上图所述”中心团队“,负责平台建设与赋能,而另一部分运维则转向业务和平台的结合,和不同的业务开发团队组合成各个”非中心团队“,帮助各个非中心团队用好平台,并能够反馈需求,提升平台的能力。

谈谈未来

去年,怀着让自己的经验继续发挥的想法,我带领新公司完成了整个研发部门的云原生改造。又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其他组织的情况,我的感受愈加的强烈,Kubernetes 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。许多资源比我们丰富的团队,整个开发运维过程却没有我们顺畅。表面上看是因为没有释放 Kubernetes 和相关基础设施的能力,而更深层次的,则是组织架构与职责上,还没有调整到位。通过一些 DevOps 实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过程,知道以后要怎么做,但这要付出许多成本。而实际上,平台工程这个想法本身就是许多 DevOps 实践的结果,如果说因为各种原因我们未能在 DevOps 尝试太多,那么直接借鉴其他组织的经验(平台工程)可能是一个好办法。相对来说,阻力会更小,组织结构依然分为开发与运维,只是开发与运维的界限有一些调整,沟通的方式有了一些变化。

其他

欢迎大家关注我的网站 https://yylives.cc/,以及我们的公众号: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